文學教育

黃天原

2020/01/20

這篇本來是跟某個朋友討論各校中文系,後來插入文學教育現況。為了維持文章的完整性,就只保留文學教育與改革的部分。

文學教育與改革

以前的「文學課程」(雖然不限定語言,不過英文其實沒談什麼文學跟分析,基本上停留在語法,就先不討論),是直接跟你講結論。例如給你看一篇陶淵明的文章,看完直接跟你說他是田園派,然後田園派的文字風格就是文章那樣,請背起來。這樣聽完當然會滿頭問號,推論過程呢????為什麼他是?你怎麼從文章看出來的?文章的哪些特徵哪些理由哪些證據,支持「陶淵明是田園派」這個結論?還是理由就是「感覺起來是」,完全沒有說明的空間?這種方式超級怪的,明明是知識,又不是什麼「騎機車」這種身體技能,卻只能用「你自己感覺辣」這種方式學會。

我並不是指「感受」對文學不重要,「感受」是文學的基礎,那些文人就是要瞎 78 多愁善感,才有辦法寫出這五千多年的文學史。問題是,我們要有能力分析「哪些部分、哪些技巧」讓我們有這樣的感受,我們才有能力模仿、學習,並用類似的模式,創造出讓別人會有相同感受的作品吧?

而且,上面「這篇文章看出他是田園派,然後田園派的文字風格就是文章那樣」,這樣的推論方式,非常明顯是一種「套套邏輯」,就是拿自己解釋自己。我現在才驚覺,哇,整個國高中國文,都是這樣子非常有邏輯謬誤的說明方式。我會說這樣的說明是套套邏輯,因為他呈現這樣的模式:先用A解釋B,那什麼是A?再用B解釋A。「這篇文章的文字風格,看出他是田園派。那田園派的文字風格是如何?就是這篇文章這樣。那這篇文章的文字風格……?就是田園派。那田園派的文字………」,就一直這樣無限循環下去,最後我還是不知道,是他文章的哪些細節,是「哪幾句話」,可以讓我們把他詮釋、說明成田園派。

國文改革的方向,就是讓學生有能力有工具,有一套思考流程,可以回答出「如何從這篇文章看出他是田園派」這種問題,可以從文章內容,推論出學界公認的共識。我記得 某段演講,朱宥勳有提出一個很簡單的方式,可以讓人很快的練習「文學分析」是如何。

這個方式就是問三個問題,看完一篇文章之後,問:「我有什麼感覺?」、「為什麼?」、「在哪裡?」。所以,如果套到陶淵明的文章身上,「看完有什麼感覺?」,有田園感;「為什麼?」,可能是使用的文字,敘事方式,或文字描述的內容(風景);「在哪裡?」,上述那些理由的證據在文章的哪裡?把細節提出來。用這樣的方式,我們才有能力分析「我的感受從何而來」,也才能離開「背結論」的階段,進到有能力「獨立面對新文章」的階段。

我覺得這樣的能力真的很重要,因為文學「不只是文學」,生活中舉凡小說、電影、戲劇,甚至廣告,都有跟文學類似之處,都能觸發我們不同的感受,甚至「灌入」一些東西到我們腦海裡,而學習如何分析文學的基本能力,是成本最低的,因為只要會看字就好(這論點也是來自上面那段影片)。有了這個能力,我們才有辦法分析自己的感受從何而來,然後再試著學五千年來文人都在用的模式,把感受用同樣的方式表達出來。

這才是文學教育改革的關鍵。

2020/1/20補充:
這篇文章的很多想法,都來自朱宥勳的書跟演講,我就不全部列出了,只取一本滿精華的書推薦:只要出問題,小說都能搞定

最後更新2023-10-27

Categories: 想法 Tags: 隨筆 文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