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組?理組?其實在學習的時候是類似的

黃天原

2020/01/23

開頭先附上兩部還蠻讚的數學影片: 數學的版圖Essence of linear algebra。第二部是線性代數的基礎影片,因為有看一些統計跟機器學習的東西,就想補一下線代知識,結果就找到這個不錯的。

半夜看完影片有感,我就隨便打打。是說一直以來,在學東西吧時候,突然會有一些相關的知識,透各種管道跑到我面前。可能是運氣好吧。運氣沒那麼好的時候,想學某部分的知識或技術,光是找方向就找得很辛苦。

我一直記得,當初在選擇科系的時候,母親曾經說了幾句「你以前明明數理不錯阿,怎麼後來就跑去唸文組了」。這句話一方面凸顯那一代普遍的高職學歷,在教育我們這個「人人大學生」世代的時候,他們在知識層面完全 0 作用的窘境與無奈(知識以外就不一定,比如社會經驗);另一方面也代表台灣大學前的(義務)教育,讓家長與學生對於知識的想像有多縮限。

我大學至今的歷程,是從偏人文的文組科系跑去研究統計,再從統計跨去更深入的機器學習領域,進而開始幫自己補習一些基礎的數學知識(微積分跟線代??),與更基礎的電腦科學知識,以期對未來而言,知識夠用。從這個時間點來回顧母親那句話,其實挺有感觸。我在高三以前,其實不太曾感受到「純求知」的快樂。更嚴格來說是大學以前。可能我國小國中的數學、理化等理科貌似表現優異,但我之所以「願意」或「能夠」表現優異,是因為成績優異的成就感,以及隨之而來的好處(玩電腦不會被說嘴)。而其實我在文科上同樣也表現優異,也是因著同樣的原因,所以對我而言所謂文科或理科,我並沒有特別親近其中一方,畢竟都只是讓我獲得競爭成就感與好處的手段罷了。

更何況那些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內容,說穿了就是解題技巧訓練,雖然各科題目內容有差異,但解題本質差異不大。真正開始「自己發問,自己求解」,要到高三開始莫名的政治啟蒙,一方面為激進的想法尋求正當性,一方面也疑惑,為何那些與我立場不同、保守到炸裂的價值還能存在,還有人信仰?因此開始看許多社科相關的文章與筆戰,也奠定了大學準備往人文科系的道路。中間的轉折就不提,總之,在接觸統計、寫寫 code,學習一些基礎數學知識的時候,我發現我還是可以對「學習數學」這件事情保有興趣。或許是因為這才是學習本身吸引人的地方吧,讓人投入的並非內容本身,而是對內容的渴求,這些內容可以解答自己的困惑,可能還能帶來一點快感,就跟遊戲為了破關查攻略一樣。

我想這多少也代表學習自然科學與人文社科之間,至少在「學習」這件事本身沒有太大的差異。這也回應了我母親當初的那個疑問,其實我並非什麼文組腦或理組腦,理論上我有能力學習任何東西(畢竟我是人類),只看那時的興趣與困惑剛好在哪裡罷了。這也導致我有時候以為,自己好像喜歡某個東西,願意深度投入。後來看著看著發現,「欸我好像學到這個程度就差不多了齁」。大概像是個三分鐘熱度的通才(不你並沒有才)性格……。

若真要說有什麼不同,那就是大學中的數學體系太完整,我得自己篩選我要用到什麼程度就好,才不會學了一堆用不到的知識,又磨掉了熱忱;而人文社科的知識更多是沒有體系,沒有清楚的地圖,可以讓人按圖索驥(經濟學可能除外,但缺點也跟自然科學或數學很像),所以學習起來常常得自己花心力找門路,挺麻煩的。然後在大學修這類的課同樣也得花心力篩選,才能知道是不是自己要的,更麻煩的是大學有涵蓋的部分往往不完整(即使台大也一樣),就得自己買書或想辦法蒐集資訊補充了。

說了這麼多,只是想講對「學習」本質的感受而已,不管哪種知識,無非就是希望可以用比較系統的方式理解,對應到自己的疑惑,然後接上自己的知識體系,期待某天會用到。就這樣。

Categories: 想法 Tags: 隨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