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媒體時代的觀察

2024/01/30

前陣子在聽大人學講25%法則的時候,有個例子是關於流量。太多人做內容只重視流量這個單一指標,但忽略一件事情可以有好幾個指標來衡量他的價值。這讓我想到一些可以搭配近年自媒體現象的觀察。許多人在做自媒體的時候,似乎都會把「做自媒體」這件事本身作為目的,那麽以自媒體為目的的結果,自然就是必須得以「流量」為指標,來評估自己的自媒體是否有有成功有成效。

但是我在我自己喜歡的 podcast 上,會觀察到一些其他的模式。我從 podcast 風潮根本還不存在的 2018 年,就有在聽的 podcast 頻道有這兩個:hito大聯盟與科技島讀。先說 hito 大聯盟,在他們 medium 官網就大大地打出了「全世界第一個中文的 MLB podcast」,而在我開始聽的時候,主持人 Adam 還是駐美體育記者, Jacky 李秉昇則還在師大念翻譯所。雖然沒有聽他們討論過「hito大聯盟」是否有遵循特定的方向或規劃去發展,不過從後見之明來看,hito大聯盟很像是他們兩位做的品牌,現在看起來品牌建立挺成功的,講到關於 MLB 的 podcast 肯定會先想到 hito 大聯盟。而對於他們個人來說,我想 podcast 所建立的品牌肯定也對各自的事業有所幫助。例如 Jacky 現在已經在緯來體育台擔任主播,我像有這樣一個自媒體的經驗,一定能讓他在傳統媒體的體育台有更獨特的視角,看見不同之處,在棒球媒體圈這兩個人肯定都有一定的位置。

接著談第二個 podcast 科技島讀。島讀除了有 podcast,他們最主要的內容是訂閱制的文章,文章則是談論所有近年想像得到的科技內容,例如新創、AI(那時還是在深度學習的時期,不像 2023 生成式 AI 蓬勃發展)、軟體公司、5G、區塊鏈、金融科技,以及其他你想像得到或想不到的內容。podcast 對科技島讀比較像帶路雞,重點也不是放在提高流量或是流量變現,而是希望能夠找到「對他們販售的文字內容有興趣」的人,去訂閱他們的付費內容。 podcast 主題也會以當週文章的內容為討論方向。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流量不是好指標,轉換率才是,他們經營 podcast 的模式是提供你免費的內容,聽了之後希望你訂閱。(註:島讀已經於 2021 年中停止更新。)

我近期聽到Miula 的 podcast 這集的論點剛好也跟上述互相配合。這集來賓是大人學的 Bryan。Bryan 說他們的自媒體本來只是作為工具使用,因為很多人會一直在企業培訓或開班課的場合,來問一些過去已經有人詢問過的問題,那麼一直回答重複的答案或論述太麻煩了,所以就錄製成音檔,變成的 podcast(當然我想某些也變成在大人學上面販售的音訊課程)。這裡可以觀察到 podcast 的一種使用方式,大人學是使用 podcast 來作為「接觸到新 TA」的工具,而不是目的本身。透過 podcast 接觸到他們的新觀眾,也有機會進而去課程網站購買他們的課程,產生進一步的互動。這樣子與既有的事業互相搭配,產生綜效,同時也不需要急著將流量變現,畢竟最重要的產品不是 podcast,而是課程。podcast 只是一個可以增強原本商品的販賣模式的一個工具。

hito 大聯盟為兩位主持人打造良好的品牌,科技島讀與大人學則利用 podcast 作為商品的推廣工具,這些 podcast 的關鍵指標都不會是流量。所以呢,今天想做 podcast 或類似的新媒體工具,最好搞清楚自己是想拿這個來幹嘛!除非你是頂流怪獸,做好 podcast 本身就很有價值,但是他們是這個領域的1%,大部分的人不會是。重點還是能搭配現有的東西,商品也好服務也好。新媒體之所以還叫「媒體」,代表它所擅長與受限制的部分,還未與舊媒體脫離太遠。

Tags: 想法 writing 新媒體 podcast